1、瑞幸差了什么?
2018年,一个互联网品牌横空出世。
在2018年初才伴随着汤唯、张震的大幅广告,铺天盖地而来的互联网咖啡品牌瑞幸,凭借着“首杯免费、买二赠一、买五赠五”的疯狂补贴,号称年内建成2000家门店,直奔星巴克而去。短短一年时间的两次融资,7月的A轮估值10亿美元,12月的B轮估值22亿美元。
2018年元旦,瑞幸试运营,至5月初,开店525家,再到12月中旬,超过1700家。
2018年前三个季度,瑞幸咖啡累计销售收入3.75亿元,毛利润-4.33亿元,毛利率-115.5%,净亏损8.57亿元。简单除一下,售出总杯量超过8500万杯,每杯咖啡的收入4.4元。按照瑞幸咖啡一杯咖啡15元算,基本上是买一送二。
2019年5月18日消息,瑞幸咖啡(NYSE.LK)上市首日上涨19.88%,报20.38美元,总市值47.4亿美元。2019年第三季度瑞幸发布的财报显示,净亏损5.3亿元人民币,
瑞幸到底想做什么?不挣钱,疯狂开店,扩大市场份额,挤占竞争对手,预期在于未来!但是不要忘了,能够一瞬间得到市场爆发式的增长认可,恰恰是因为低价策略,卖一杯咖啡不仅不挣钱还亏钱,未来要盈利,要么提价,要么降低成本,但是靠营销堆积起来的市场份额,一旦提价其赖以立足的核心优势将荡然无存。
从另一个角度分析,咖啡这种消费品,不同于其他的任何饮品,消费者对场景的要求是非常高的。但是瑞幸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一点,瑞幸主打外卖,也就说,瑞幸咖啡品牌和星巴克对比起来,就没有附加的品牌价值,瑞幸只是赚卖咖啡产品本身的钱,而星巴克是赚场景体验的钱。
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说,星巴克是介于家庭和工作场所之外的第三空间,以咖啡为载体,通过场景给予用户更好的舒适、放松体验。这是星巴克最重要的品牌资产,也是星巴克的咖啡卖得贵的原因。但是,要构造这样的场景体验,形成这样的品牌认知,需要很长时间的经营积累,花费更多的心血,真正扎实地做好产品和服务,形成口碑,才能被客户所认可。
一旦形成高段位的象征性品牌资产,对企业本身来说将极其宝贵,因为这样的认知可以让产品有了溢价,同样不容易的是,如此品牌感知的形成,要求经营者投入极其巨大成本和战略耐性。
所以,对瑞幸来说,咖啡仅仅就是咖啡,即使瑞幸有幸能够更持久地生存下去,需要考虑的,它跟速溶咖啡或者麦当劳的快冲咖啡有何区别?
野蛮生产,快速扩张,追求速度和眼球效应的瑞幸,浮躁之心跃然纸上。瑞幸最为欠缺的恰恰是它放言要绞杀的竞争对手:星巴克所坚守的战略耐性,品牌价值构建!
瑞幸只想弯道超车,寻求终南捷径!瑞幸的身上,是否正闪现着三年前共享单车的影子?
2、瑞幸为什么要财务作假?
饿死胆小的,撑死胆大的。这也许是瑞幸闯荡江湖的生存逻辑。
在商业世界,讲故事,描绘一个美好的蓝图在起步之初是可以的,投资人看到了奔跑的速度,看到了对市场强势的鲸吞,当下不赚钱可以,大众被故事感染,一起相信未来一定能赚钱。
但是,故事终究是故事,考量一套新的商业模式到底是真神还是妖怪,能不能盈利才是是烧出真相的烈火。
蒙眼狂奔,瑞幸一年时间上市,到2019年号称超过4500家线下店面。2019年第三季度净收入15.4亿元,同比增长暴增540%,环比增长也达到了70%,可谓是非常亮眼。
但就是不挣钱!因为瑞幸成长起来的基因就是便宜,便宜就意味着低利率,甚至亏损。如何继续向投资人圆好这个故事?如果既不挣钱,市场增量又放缓,这样的状况对瑞幸来说简直就是毫无价值,彻底暴露了自己的虚弱。
所以在4月2日,瑞幸咖啡“自爆”称,公司调查显示,COO及其部分下属员工从2019年第二季度起从事某些不正当行为,与伪造交易相关的销售额约为22亿元。
如果不是此前浑水的那份指控报告,瑞幸会自爆吗?
美国东部时间2020年1月31日,浑水(Muddy Waters LLC)发布匿名报告指控瑞幸咖啡财务造假,各项销售收入及支出被夸大等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