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抛弃的大食代
抓不住品牌和顾客
说起商场里的平价美食,大食代可谓是时代的眼泪。在那个连锁小店还没有占领B1的时代,大食代以其亲民的价格和丰富的品类,吸引了不少周围的白领和居民。
但如今,熙熙攘攘的商场中,占据商场一角的大食代,显得格外冷清……
8月初某个下午六点,内参君来到北京朝阳某商场的大食代,本应是用餐时间,但偌大的用餐区内只有零星几个家长带着小朋友,空荡的桌椅有不少员工在趴着休息。
顾客不多,商家也忙活不起来。大食代最热闹的档口是外圈的小吃铺子,而大食代最多的档口则是米、面、粉等主食,顾客买完即走,也难怪广场内冷冷清清。
广场内的山西刀削面、淮南牛肉汤、湖南米粉……看似种类繁多,来头不小,但鲜少有连锁品牌, 只剩下了无名缘米线还在“驻守阵地”。其实,像无名缘这样和大食代深度绑定的品牌曾经还有很多,走到现在也逃不过各奔东西的命运。
内参君本想点一碗无名缘米粉来回忆学生时代的味道,结果看到价格牌发现,学生时代回不去了,十几块的价钱也回不去了,曾经只要15块钱的牛肉米粉,现在涨到了26元,工作人员说,一年前商场就统一涨价,加上各类成本都在上涨,现在卖的要比外面贵。
“无名缘们”为啥和大食代“相互背叛”?
当冷清成为了大食代的主旋律之后,很难再回忆起他曾经辉煌的模样。
刚驻进北京的大食代,就有了“美食广场先驱”这个头衔。1997年进驻中国市场后,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天津、成都等地开出了40多家门店,在最高峰时期全球门店达50多家。
当时的大食代,有着说一不二的议价能力和话语权。
和商场签约后,通过自身的品牌效应,吸引中小餐饮店入驻,继而通过抽点、收取管理费等方式实现盈利。
彼时的大多数快餐品牌还没有资本通过商场的筛选,不能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。而大食代提供了小店们入驻大型购物中心的通道,又靠平价多样的餐饮服务吸引来庞大的客流,形成议价能力。
当时的大食代里,六成是一些连锁快餐类品牌,如无名缘、阿甘锅盔、三巡海南鸡饭等,四成是一些自营品牌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、品牌的老化、客流的减少,这场“无名缘们”和大食代的相互背叛开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