欠债的洋码头,居家办公
“少数人把公司往死里逼,其实会让这个平台往不可逆的方向去发展”,“平台倒了,死了,谁也别想拿钱。”
在接受《中国企业家》采访时,曾碧波如是说。
按照他的说法,原本计划住到丈母娘家,但丈母娘家的地址已经被“这帮人”知道,隔三岔五被骚扰。“我房子、车子卖掉了,现在是找了个宿舍,而且宿舍地址也不敢说。”
曾碧波所说的这帮人,其实就是被洋码头欠债的部分“买手”。
8月31日,曾碧波在线上会议中表示,洋码头目前拖欠货款2亿元,此外还有保证金3800万元。
不少被拖欠货款的买手开始找到媒体发声维权。据报道,已有多名商家投诉,洋码头长期拖欠支付商家货款,数额从数万到数十万不等。
与此同时,洋码头位于静安区的总部办公场所,目前大门紧闭,且没有员工在办公。
门上贴着两张公告,一张来自物业,写着“因洋码头长期拖欠租金、物业费、水电费,现已提起诉讼,故停止该场所使用”。
另一张则是“洋码头集团总部办公室迁移通知”,大意是为压缩不必要的开支,洋码头准备换总部办公地址,期间采取远程居家办公模式。
图源Tech星球
居家办公背后,洋码头的团队规模正在锐减。“走的人很多,年初大概100多个人,现在大概四十来个人。”
曾碧波和洋码头对于这一危机现状,显然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。在接受采访时,曾碧波表示,“我是对得起良心的人,今天突然一下子,导致我欠了这么多钱,我很内疚。”
如今,曾碧波的诉求是,外界能够给洋码头半年时间。“半年,要不就活过来,要不就‘死’在那里。”在曾碧波的规划里,洋码头接下来要做的是并购,倘若并购做不下来,那洋码头的终局便是“贱卖”。
洋码头的“误判”
成立于2010年的洋码头,是第一家靠C2C买手制起家的跨境电商,主打奢侈品包袋、化妆品、小众潮牌、服饰鞋履等品类。根据洋码头披露的数据,巅峰时期平台拥有认证买手超8万名,覆盖全球六大洲83个国家,每日可供购买的商品数量超过80万件。
洋码头曾称自己是“整个跨境电商行业里唯一且首家获得全年盈利的独立跨境电商企业”。基于买手制、C2C模式的洋码头,曾一度爆红,估值很早就超过了10亿美元。
不过,属于洋码头的辉煌岁月,并不久远。
洋码头的危机并非突然爆发,而是早有埋伏。据报道,有买手称,从去年7月份开始,就无法在洋码头平台上提现贷款。
曾碧波把这场危机归咎于疫情带来的挑战,以及新浪微博退股、银行抽贷等带来的资金紧张。
2020年,对于疫情走向、中美贸易的走向,曾碧波坦言“有点高估了”。此前,洋码头的国际物流高峰期一周能有40多趟航班。疫情之后,没有航班,货便进不来。据曾碧波透露,多个核心口岸处于进口物资防疫要求,有14天静置期。“光这14天,用户可能就取消订单了。”
知乎上,一位跨境从业者分析道,“国际物流的停航、停运,尤其是商业航班的停航,对供应链时效和成本造成很大的影响。”